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阅读散文龙井村里的读书声

龙井村里的读书声

更新:2022-10-04 21:32:29编辑:读书人归类:散文人气:201

刘元兵

   在离金堂县城7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它叫龙井村。境内遍布浅丘,沟壑纵横,山峦相连,山形怪异而妙趣横生,它们俯瞰像一条条卧于大地的龙。村里有七口井,形似七瓣莲花,涓涓细流常年不断,滋润着这片土地。龙井村因此而得名。冬日的龙井村,有着乡村特有的静美。山丘上火红的杂柑挂满枝头,勤劳的村民用白纸包裹着它,确保杂柑的品质。田野里油菜、小麦青幽幽的一片,将山村大地铺上一层绿装。柏油路、水泥路串联着一家一户,偶尔有摩托车、小汽车从村道上驶过。七口井旁的山坡上坐落着一所学校,寒冷的冬日里,飘出了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寻着书声,我来到了龙井小学,走进了这所淹没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学校。

   一条勉强可以通过汽车的蜿蜒小道通向学校。正在校园巡视的一位五十多岁的汉子,见我们到来,热情的迎上前来。原来他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刘先余。这位土生长的校长,在山村学校工作35年了。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山里的孩子们。这所远离都市的山村学校,最早是九龙公社莲花小学,它利用有着紫气东来之势的李家祠堂作教室。让山里孩子可以就近读书。1998年学校布局调整,将原来广兴的斩龙小学同莲花小学合并成联新小学,在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后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祠堂摇摇欲坠,教室无法使用,县教育局将它与广兴镇的新乐小学合并,改名为龙井小学,搬迁至如今的山坡上。机构由九龙小学管理。近年来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如今只有180个孩子在此读书。这180个孩子却只有8位老师在此教书育人。8位老师有一半是年过五旬的老教师,其他都是近年来热爱山村教学的新教师。最少的班只有8个学生。

   走进课堂,我感受到了教师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感受到了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一年级教室,一位老教师正在用夹杂着本土乡音的普通话,手把手地教8个幼小的孩子们学习数学。那熟悉的身影,让我走进教室。原来他是我初中的同学龚名泽。身躯有点弯曲的他,着装朴素,满头白发,黝黑的面容上刻上了不少的皱纹,让我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个曾经年少的同学。听他讲,他在这个村子教书有36年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岁月的沧桑深深的刻在他的脸上。我心中的敬意陡然而生。

   来到六年级的窗外,见到了一位年轻女教师。青春靓丽的她,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革命先烈的故事,标准的普通话将同学们带到战争年代。我很想知道,她为什么愿意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山里的孩子。听完一堂语文课后,我见到了张老师。聊天之中,知晓她是大学毕业考入这所学校的。张老师说:“这里远离都市,条件是艰苦点,但是,这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需要教师。以前的老教师都基本上年过五旬,我们青年教师就应该勇于担当。不然,附近的孩子们就要走十几里山路去镇上读书了,也许会有很多的孩子辍学。”课间休息,一群学生拿着作业本,围上来,请张老师批改。她被学生们围得水泄不通,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笑脸,围绕着她。她就像大姐姐一样非常耐心,轻言细语,一一详解。此刻,我悟出了像张老师一样的年轻人,为啥要来到这所偏僻的学校,因为她爱孩子们,爱这里的山水。

   学校的老师和校长都在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里办公。老师们谈起在学校的工作与生活。大家的感受基本一致。白天教学任务很重,大家都忙忙碌碌,与孩子们在一起,感觉都很愉快。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有了孤独感。这里没有城里的喧嚣,没有灯红酒绿。只有山村偶尔的犬吠鸡鸣和田野里蟋蟀的歌唱。

   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与儿孙们团聚的刘先余校长,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当上了代课教师。每天徒步五里路,往返于学校与家。收入微博的他,放学后还要做农活,夜深了点上煤油灯给学生批改作业。同样的工作,民办教师的待遇要低得多,根本无法支撑全家的开销。于是,他就利用业余时间打工、做小买卖。夜里,去临近的中江县李都乡收购橘子给商贩,赚点零用钱。白天,依然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上世纪九十年代,很多同龄人去广东打工,赚的钱很多。劝他去广东打工,不要做穷教书匠,他断然拒绝,他的心中装着孩子们。在这个山村,他坚守了35年,从代课教师到民办教师最后成了一个公办教师,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学校的校长,曾经年少的他如今也是满头白发。

   作为校长的他,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学校的办学条件很差。学生没有独立的桌椅,全是白炽灯照明,阴天时,教室的亮度不足,影响上课。教室全是小青瓦房,时有雨水从瓦缝中滴落下来,雨天无法上课。全体师生饮水都靠校外的田坝中间的水井里,一担一担地担回来,由于通往水井地路都是泥巴,雨天吃水就很艰难了。他心里非常着急。他一方面争取县教育局的支持,一方面寻求社会力量支持。2005年3月,在成都市百货公司罗霞总经理亲临学校,看到学校办学条件这么差,而坚守的老师们又是那么的敬业,她被感动了。于是就给与了学校大力的支持。捐赠了160套升降椅、8张办公桌、7张教师讲桌、8套幼儿椅子,用水泥硬化操场,在校园内打井,将所有白炽灯换成了日光灯,总价值15万元。大大的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2014年,他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中国麦田教育基金的白云主任,通过他得到了深圳艾美特公司的大力支持。捐赠学校8台电脑、电风扇40台、电暖器40台、空气净化器10台、太阳能热水器1台、6张教师使用的单人床和床垫。还建立有2000册藏书的图书室。2016年,他通过中国文化研究院获得了对品学兼优孩子资助。学校5名学生获赠每人1个书包、一个餐盘、1000元现金。近十年来,通过青田教育基金资助特困生资金达10万元。

   走在学校铺满绿垫的操场,刘校长招呼着过往的学生。见到有客人来访,学生们举手敬礼。学校180个学生,他基本可以叫出名字。因为他爱学生,爱学校。

   时值正午,老师们与学生一道午餐。他们就像父母一样悉心关爱着孩子们的冷暖与温饱。教师们将饭菜抬到教室,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待大家吃好后,才开始吃着便餐。午餐后,老师和学生都来到操场享受冬日的暖阳。笑声、打闹声从操场飞出,在这个寂静的山村上空飘扬。

   学校旁边的七口井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七仙女来到人间与心爱的人董永相聚。感情至深,依依不舍。这时天宫传来号令,要求七仙女回到天宫。七仙女与董永相拥而别,哭的死去活来。临别时七仙女流下七滴眼泪,滴在这片土地上。成了七股喷薄而出的泉水,后来人们将这七股水围城七口井,形似七瓣莲花。七瓣莲花涌出的泉水滴滴都是相思泪,股股都是幸福泉。七口井水滋润着龙井村的土地,让在这里的百姓生活无忧。而在这里教书育人的老师们就像七仙女一样,用自己知识,用自己的青春年华给村里的孩子们知识与力量,让他们从这里起飞,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远方。

   离别学校,离别村子,心中有了很多的感慨,有了许多的祝愿。永不消逝的读书声让这个边远山村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让山村平静而又安详,让山村有了致富奔小康的力量。



推荐好书版权声明: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刘元兵
废墟之上 渐行渐远的彝族姑娘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