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安介绍
1.推荐理由
《德米安》是一本2020年5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德]赫尔曼·黑塞。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德米安》中塑造的是一个深入内心寻找自我的个体。黑塞通过主人公辛克莱在类似精神导师的德米安、皮斯托里乌斯、夏娃等人指导下,展示了他“争取个性化,争取成为人的斗争”的过程和人生选择的艰难性。
2.书籍介绍
《德米安》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于191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读者将伴随少年埃米尔·辛克莱的成长,经历复杂世界的诱惑,品尝孤独、胆怯、彷徨、叛逆,渴望爱情与友谊,陷入对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怀疑,直到遇见同龄人德米安,在他的影响下,一步步寻得答案,走向成熟。
3.书籍目录
两个世界
该隐
强盗
贝雅特里斯
鸟奋争出壳
雅各与天使的摔角
艾娃夫人
结束和新
4.主要人物
克罗默
克罗默不仅是一个恶人,更是“恶”的人格化,是辛克莱的“阴影”的投射,是他无意识之中被压抑的“恶”的力量的体现。辛克莱对“恶”的认识外化在对克罗默的态度中。初见时,他被克罗默吸引,不惜自我吹嘘以求其认同,却不幸落下把柄,被克罗默操纵,堕入“恶”其实是辛克莱无意识自我的选择。无意识不受理性控制,却是最真实自然的。无意识的自我把辛克莱推向克罗默,最终“面对恶的世界,逐渐抛开心中原本接受了的父母对自我和世界的阐释”。这一步体现在父亲对辛克莱所犯的错误毫不知情,只呵斥他弄湿了鞋子;辛克莱忽然觉得自己“凌驾于父亲之上”,“父亲的神圣光环第一次显得黯淡”了。这是从心理上对父亲权威的挑战,这一意识也进一步促使辛克莱去反思。认识到自己己本质中的罪恶的事实,是极具打击甚至毁灭性的体验,因而辛克莱毛骨悚然地觉得自己今后的路将堕入黑暗之中,感觉“自己朝克罗默和他的世界又迈进了一步,形势正在一寸寸地恶化,但我只能直面一切”。
辛克莱
小说开始于辛克莱的小学时代,10岁左右的孩子已体会到学校、家庭和教会所描述的世界与客观社会的巨大差别,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要进入“光明而纯洁,慎重而有秩序”的世界,“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的路还很长”。在这一过程中,他历经了身心煎熬。譬如他在受到克罗姆的挑衅、威胁和勒索时的害怕,被逼无奈偷钱给佛罗姆时的忧虑、纠结,还有行窃后近乎精神崩溃的臆想和猜测,以及在德米安帮助下成功摆脱佛罗姆的兴奋和解脱。
对十岁的辛克莱而言,两个世界宛如日与夜、光明与黑暗。严格的宗教伦理导致认识的两极化,教育驱逐了“恶”的世界,因它是劣等的、罪恶的。可压抑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光明世界的秩序和亲切是美妙的,但黑暗世界的喧嚣和残酷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两个世界“彼此衔接,相生相伴”,仅一步之遥。来自光明世界的辛克莱时刻接触到另一个世界,充满好奇,与市民家庭的冷清乏味相比,黑暗世界显得更加有趣和真实。出生环境决定了他属于光明的一方,但辛克莱却对邪恶之物难以释怀。辛克莱的双重世界观可做两重解读:其一,他深受“恶”之吸引,内心隐隐与之呼应;其二,相生相伴的对立世界隐喻了人内心的两个世界。如何处理内心的两面性,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自我,正是辛克莱在今后的人生中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小说的主题。
德米安
成长还意味着外界对自身思想的冲击,德米安在文本中充当着精神导师的角色,他为该隐辩护的一席话严重撞击着辛克莱从学校得来的固有结论,使辛克莱“感到非常惊讶”,“甚至是非常混乱”。
德米安(自我原型)对辛克莱(个体)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他对该隐和亚伯故事的重新阐释上。按照传统理解,杀人者该隐的行为是“恶”,遇难者亚伯是“善”的。德米安选择了与传统完全不同的角度,认为该隐从耶和华那里获得的印记像勋章,把他与芸芸大众区别开来。德米安试图通过对“恶”的重新阐释向辛克莱说明,不应武断定义或诅咒“恶”,而应摆脱传统或权威观念的影响,有自己的思考。人应该接受内心的该隐,才可能使内心变得完整,非此即彼的看法只会令内心更加分裂。
作为以自我原型意象出现的德米安旨在协调辛克莱内心的冲突,但辛克莱并未接受他的新阐释,还是坚持传统的善恶区分标准。他认为德米安的阐释“是对上帝的不敬,是有罪的”,然而其梦境却反映出德米安的影响。梦是无意识内容的表达,是对当前无意识深处隐藏的问题的显现,并能够暗示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克罗默在辛克莱的梦中出现,虐待他,唆使他犯罪,甚至让他杀了亲生父亲,可见他正受到“恶”的控制。同时他又听到德米安对“恶”的不同观感。前者用强力把他拉进“恶”的世界,后者则用独特的理解把他吸引进“恶”的世界,来自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因此面临痛苦的选择。弑父之梦可以理解为一种暗示或征兆,即离开父亲代表的光明世界的必要性。另外,梦中的克罗默借辛克莱之手施恶,引发他重新思考自己的“恶”,逐渐认识到自己就是带有印记的该隐,“恶”原本就存在于自己的本性之中。作为集体无意识的自我原型,德米安的调控作用除了体现在让辛克莱重新理解“恶”方面;更重要的是整合协调,即帮助他真正接受“恶”这一真实的存在,尤其是在内心的存在,而不应为求安宁而回避“恶”,逃“回到一度遗失、现在又重新朝我张开臂膀的乐土,回到父母的光明世界”。
贝雅特里斯
贝雅特里斯是女孩,却长着一张男孩气的聪明脸蛋;是相对成熟的淑女,脸上却带着孩子气;这些对立在她脸上和谐地融合成了整体。辛克莱正面临光明和黑暗这对无法解决的矛盾,贝雅特里斯是他无意识深处对整体性的渴望的投射,是他心灵图像的外在表现,是荣格意义上的阿尼玛原型,即“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原型”。贝雅特里斯激发辛克莱虚构了一个光明的精神世界,然而其心灵图像却再度令他否定了一元的光明世界,重归光明只是一次徒劳的尝试。
艾娃夫人
德米安的母亲艾娃夫人是小说最重要的女性形象。她既是德米安的母亲,也是辛克莱的向导和情人。与之交往中,辛克莱感受到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合二为一了,这是辛克莱寻找和完善自我道路的最后一步。如果说皮斯托琉斯帮助辛克莱在精神与心理的层面完善了对内心的认识,那么对艾娃夫人的爱则让辛克莱在身体与性欲的层面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内心的认识,最终达到自我的真实的完满和统一。辛克莱完成了自己的重生,他不再需要灵魂的向导德米安,只需倾听自己的内心。
推荐好书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资源,下载链接均指向官网或第三方平台,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仅为方便书友分享!如对以上内容有异议或建议,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