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文学名著我的天才女友

我的天才女友

埃莱娜·费兰特分享
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
手机扫码下载

我的天才女友介绍

1.推荐理由

  《我的天才女友》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创作的长篇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2011年首次出版。

  《我的天才女友》讲述了两个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少女时代。莉拉和埃莱娜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从小形影不离,彼此信赖,但又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小说展现了以“我”和莉拉为代表的新一代女性身体与心灵的成长路径。


2.书籍介绍

  故事一开始,已经功成名就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里诺的电话,说他母亲彻底消失了。埃莱娜想起莉拉对自己命运的预言,于是她写下她们一生的故事。

  两个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莉拉聪明,漂亮。她可以毫不畏惧地和欺凌自己的男生对质,也可以去找人人惧怕的阿奇勒·卡拉奇要回被他夺走的玩具;埃莱娜既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超人的决断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

  家人不支持莉拉继续求学,因此她到父亲和兄长苦苦维持的修鞋店帮工,又面临几个纨绔子弟的追求。埃莱娜则怀着对朋友的关爱、嫉妒和理解,独自继续学业,却始终无法面对和莉拉竞争的失落。

  最终,十六岁的莉拉决定嫁给肉食店老板,但在婚宴上,她发现了丈夫的背叛。而埃莱娜也站在成人世界的入口,既为前途担忧,也因对思想前卫的尼诺产生朦胧好感而彷徨。


3.主要人物

  拉法埃拉·赛鲁罗

  所有人都叫她莉娜,只有埃莱娜叫她莉拉。莉拉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女孩,三岁时陪着哥哥学习的时候便学会了读书。可惜的是,莉拉的家庭情况却不允许她上初中,所以小学毕业之后莉拉便去了父亲的修鞋店里帮工。她梦想做出一双了不起的手工鞋,却屡屡被现实打击,最后,小时候那个颇有骨气的女孩妥协了,她借助未婚夫的钱势实现了自己和哥哥创立一家手工鞋店的梦想。

  埃莱娜·格雷科

  也叫莱农奇娅,或者莱农,家里的长女。主人公埃莱娜·格雷科收到她儿时朋友赛鲁罗的儿子里诺的电话,说他的母亲神秘地消失了。这一消息打开了埃莱娜记忆的闸门,埃莱娜追忆了她和莉拉的童年和青春期的青葱岁月,讲述了两人相识到莉拉结婚这十几年的故事。在前几页之后,当前的叙述者埃莱娜·格雷科便跳出小说的情节,小说的场景便转移到她曾经生活过的那不勒斯。

  埃莱娜的母亲

  母亲农齐亚在埃莱娜眼中是父权、男权制度的受害人和同谋者,埃莱娜之所以能够继续留在学校念书,恰恰源于父亲的决定和母亲对父亲决定的绝对服从。 

奥利维耶罗

  小学女老师。帮助埃莱娜和莉拉摆脱蒙昧之境,走上精神觉醒和反抗之路。小学时候的莉拉不被喜欢,无人靠近,她首先发现了这个姑娘聪慧的头脑和过人的天赋,并表现出赞许和赏识;她不厌其烦的家访、对父母的劝说帮助埃莱娜获得每一次升学机会;她对莉拉的辍学深表惋惜,并一直关注着莉拉的学习和生活。可以说,奥利维耶罗老师是两个女孩的精神之母,她代表着女性的启蒙和被解放。


4.书籍鉴赏

  作品主题

  精神觉醒

  小说围绕女性共同的心理与生理体验展开,记录二战后意大利资本主义发展新时期下,以“我”和莉拉为代表的新一代女性身体与心灵的成长路径。在女性生命中,母亲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母亲往往影响着她们是否形成,以及形成怎样的女性意识。《我的天才女友》存在着关于母亲的“隐喻”,通过“我”对作为血缘意义上的生身母亲农齐亚的厌恶、疏离,对精神意义上的母亲,“我”和莉拉的小学女教师奥利维耶罗的认同、归属,表达对女性成长过程中精神觉醒问题的思考。

  帮助“我”和莉拉摆脱蒙昧之境,走上精神觉醒和反抗之路的,是小学女老师奥利维耶罗。小学时候的莉拉不被喜欢,无人靠近,她首先发现了这个姑娘聪慧的头脑和过人的天赋,并表现出赞许和赏识;“我”每一次升学机会的获得,与她不厌其烦的家访、对父母的劝说直接相关;她对莉拉的辍学深表惋惜,并一直关注着莉拉的学习和生活。可以说,奥利维耶罗老师是两个女孩的精神之母,她代表着女性的启蒙和被解放。在奥利维耶罗老师强大的气场和坚决的态度下,父亲对于她的每一次家访都紧张万分,并不得不执行她近乎命令式的建议。她是执着而可爱的,关心自己女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也深刻认识到教育对女性的重要意义。教育不仅关乎知识和技能,以此获得谋生能力,更帮助女性开阔视野、完善心智,成为精神上高度自足,不依赖于男性存在的独立生命体。 

  女性主义

  在故事发生的那不勒斯,充斥着贫穷、暴乱、血腥的争斗。暴力存在于社会也存在于家庭中,男人欺凌女人,女人“比男人斗得更凶”,她们互相伤害,也对自己的孩子拳打脚踢。除此之外,还有哮喘、破伤风、毒气、废墟、工作、肺结核……它们不仅构成了“我”童年的阴影,这些创伤性体验更成为生命中永恒的伤疤。在伍尔夫所言“总是男人的价值占优势”的时代,莉拉通过自己的力量冲破家庭作坊和父权制的束缚,进入男性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争取和行使妇女追求财富的权利。

  “女权主义者认为,对于经济因素的重视是女权主义从马克思主义那儿得到的恩惠。”不论是西蒙·波伏娃,还是弗吉尼亚·伍尔夫,都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强调经济独立对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意义。在小说中,不乏走出家庭劳动的私人领地,投入到资本市场中谋生的女性,例如堂·阿奇勒的妻子,因为丈夫被谋杀而开始经营肉食店来养活儿女,又如恩佐母子因家庭男主人离世,走上街头卖菜谋生。然而,这些女性并非真正从思想和身体上走向了自由和解放,而是通过模仿男性进入社会,为生计所迫,不得已从事男性的工作。当她们的儿子可以独当一面时,这些母亲又退回到家庭生活中,继续传统妇女的家务劳动。

莉拉作为真正受到意大利经济复兴、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受益于学校教育飞速发展的新一代女性,做出了迥异于母辈的选择。辍学后,虽然被父亲安排在家里的修鞋铺劳动,可她深知金钱就像是水泥,“可以加固我的生命”。追求财富成为她反抗父亲专制的方式,她始终有着开鞋厂的梦想,自己设计鞋子向富人区出售。然而鞋子的销量并不尽如人意,此时她又决定嫁给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斯特凡诺,提高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地位,通过拥有财富获得安全感。

  莉拉的所作所为不应被简单定义为马克思所批判的拜物、拜金。对于以莉拉为代表的早期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言,觉醒后的她们反抗原生家庭中父权制对自我的禁锢,但男权统治下的社会经济政治大环境对逃出家庭的女性来说,仍旧充满歧视、压抑和不平等,她们追求财富道路上的阻力远大于男性。莉拉是勇敢的,她大胆反抗父权;莉拉又是悲壮的,为了更好地与父权决裂,她旋即落入夫权掌控的深渊。婚礼上,面对新婚丈夫的背叛,她一下子陷入六神无主的状态,小说在此戛然而止。

  莉拉的经历无法不令人叹惋,她通过缔结婚姻追求财富的选择体现出深深的无奈和无力感。出嫁前,她希望自己的天才女友——“我”可以活出不一样的人生,这“不一样”,或许代表着一种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女性生活状态:不必依附任何男性而存在,更精神自足、经济自由、不卑不亢。婚姻爱情都不必是融入功利考量的雪中送炭,而是自尊自立新女性的锦上之花。

  艺术特色

  人物对比

  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埃莱娜与女友莉拉错综复杂、充满张力的友谊。也许读者自始至终都无法确定这两个女孩到底谁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是作为叙述者“我”的埃莱娜,还是“我”浓墨重彩塑造的女友莉拉?或许,两个女孩就像并生一枝的两生花,性格迥异,既相互扶持又暗中竞争,既是统一战线又处在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地生长着。同时,两朵花又在彼此的身上照见自我,永远无法完全摆脱对方的影响和对彼此的依赖。并蒂而开、力量卑微的她们相依而生,最终得以在险恶纷乱的世界上绽放出光芒。

莉拉作为鞋匠的女儿,因为家庭经济问题,教育之路止步于小学毕业。然而在“我”看来,她是一个野蛮生长的天才,考试第一名对她来说简直稀松平常,她能看书写作,又能自学拉丁语。这个看上去又瘦又脏、嘴巴刻薄的姑娘常常受人厌弃,但她身上与生俱来的“野气”和抗争意识令“我”既敬畏羡慕,又无比嫉妒。莉拉过着一种“我”求之不得的生活,她激发出“我”内心蠢蠢欲动的独立意识。因此,我本能地靠近她,追随她,与她分享自己的悲伤和喜悦。在学业上,两人相互攀比、暗中较量、彼此激励,生活中,莉拉带“我”逃学去看海,向暴躁粗鲁的阿奇勒索要自己的布娃娃……莉拉是“我”被压抑的另一面生命,对莉拉的追随体现出“我”对自由和独立人生的向往。

  同时,“我”也构成了莉拉的另一面人生。莉拉小学毕业后就被信奉读书无用论的父亲禁止继续求学,反映出那个时代男权、父权思想对处在附庸地位的女性个人价值的压抑。女性被束缚在家庭作坊中,如同本斯顿在《妇女解放的政治经济学》中所描述的,女性处于交换和市场之外,她们的工作不具有交换价值,也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工作。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莉拉对“我”是羡慕的,虽然通过大量阅读和自学,莉拉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让“我”不禁汗颜,但好强的她在心底里向往学校生活,故而难以释怀、深深自卑。小说的最后,即将出嫁的莉拉对埃莱娜说:“但你不一样,你是我的天才朋友,你应该比任何人都要厉害,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读者不禁感到惊讶,原来“天才女友”不仅是埃莱娜对天生伶俐的好友莉拉的赞美和指称,在要强好胜的莉拉心目中,埃莱娜代表着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女性通过受教育走向独立,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埃莱娜和莉拉在对彼此的观照中看见自己隐秘的另一面,她们冲突对立,又互相扶持、启发,共同成长。《我的天才女友》中的“姐妹情谊”融入了排斥甚至对抗的“杂质”,在激进女权主义者看来似乎是不可理解的,但它恰恰摆脱了“姐妹情谊”中超现实、笼统化和抽象化的倾向,形成一种看似异乎寻常,实则最合情合理的姐妹情谊。


5.书籍评价

  《纽约时报》:“费兰特将两个贫穷的都市女孩之间的爱、分离和重逢,铸造成她们居住的那个城市的悲剧。” 

  《大西洋月刊》:“和索福克勒斯或者奥维德一样,费兰特处理的也是命运的问题。莉拉是一个造物主,一个神话般的人物。” 

  《卫报》:“和卡夫卡一样,费兰特将她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揭露得一览无余。”

推荐好书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资源,下载链接均指向官网或第三方平台,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仅为方便书友分享!如对以上内容有异议或建议,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支持!

小径分岔的花园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