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文学名著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沈复创作
手机扫码浏览

浮生六记介绍

1.推荐理由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集,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叙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该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渝。


2.内容介绍

   《浮生六记》原有六卷,现存前四卷。卷一《闺房记乐》描述了作者与妻陈芸闲居沧浪亭畔时,每当花开月上,夫妻对酌吟诗,怡然自得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卷二《闲情记趣》叙述了作者在生活穷困中,曲尽文酒流连之乐,赏玩花卉虫鱼,布置各种赏心悦性之具,凭着爱美的心性,领略无处不在的一种真趣,阐发了作者不同凡俗的美学观。卷三《坎坷记愁》记述了作者伉俪天性浪漫,不容于封建大家庭,两次遭逐,飘泊无依,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中爱妻陈芸病死他乡,不幸其父也相继离开人世。作者奔丧归来,兄弟失和,惨遭家庭巨变。人生坎坷,备尝艰辛。卷四《浪游记趣》叙作者游幕作贾,遍历风景名胜,记下了各地的美丽风光。书中反映了当时的世态人情,如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以及知识分子的凄凉遭遇,后两记已佚。


3.作品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4.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浮生六记》写日常生活,以情贯串始终,突出描写了沈复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沈复与陈芸的结合,摆脱了旧式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而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选择。沈复与陈芸“两小无嫌”,“叹其才思隽秀”,因而“心注不能释”,于是向母亲表示:“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沈复和陈芸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兴趣爱好,是他们夫妻情爱日深的重要原因。他们一起赋诗论文,邀游山水,向往摆脱世俗束缚的率性自适的生活方式。

   《闺房记乐》写沈复夫妇移居金母桥避暑,陈芸说:“他年当与君、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沈复夫妇不迷恋功名,不贪图荣华,向往躬耕田园、布衣蔬食的简朴生活,追求精神的自在和愉悦,表现出与主流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浮生六记》以浓墨重彩描写沈复夫妇在简朴的生活中相濡以沫,患难与共,谱写了一曲爱情的颂歌。在宁静的生活中,他们共享生活的欢乐,夫唱妇随,琴瑟和谐;在危难的时刻,他们不离不弃,协力同心,共度时艰。七夕之夜,沈复镌刻“愿生生死死为夫妇”的图章,作为他们的爱情宣言。他们特地请人画了月老的像,以求来世姻缘,充满浪漫情调。陈芸临终前与丈夫诀别的场景,更感人至深。陈芸自知即将离世而去,却放心不下丈夫,叮嘱丈夫续娶。沈复当即表示:“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陈芸抓住丈夫的手,已无力说话,只是反复说“来世”两字,她是用最后的生命与丈夫订来生之约,真可谓为情而生,为情而死。《浮生六记》对于爱情的描写,足可列于中国文学之上乘。

   沈复与陈芸夫妻之间,是建立在爱情之上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沈复是这样回顾他们几十年夫妻生活的:“芸一女流,具男子之襟怀才识,归吾门后,余日奔走衣食,中馈缺乏,芸能纤悉不介意,及余家居,惟以文字相辨析而已。卒之疾病颠连,赍恨以没,谁致之耶?余有负闺中良友,又何可胜道哉?”沈复将陈芸视作闺中良友,他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活,不仅有相同的理想和追求,而且有类似的性格。他们率性,不拘礼教,随意谈笑,肆意调谑,超越了传统的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作者在描写他们夫妻生活时,故意淡化陈芸作为妻子的身份和角色地位,甚至模糊了性别的界限,以至于沈复有此奇想:“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沈复与陈芸亦妻(夫)亦友的新型家庭关系,蕴含着现代思想意识。

   《浮生六记》除了爱情,还写到亲情、友情。沈复父亲是个主观武断的封建家长,他轻信流言,刚愎自用,给沈复夫妇带来极大的伤害,然而沈复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沈复夫妇对子女倾注了极大的关爱,在第二次被逐出家门时,煞费苦心地为子女安排了后路,给女儿青君寻找婆家,让儿子逢森去学徒。临行之时,陈芸嘱咐女儿道:“汝至汝家,须尽妇道,勿似汝母。汝之翁姑以得汝为幸,必善视汝。所留箱笼什物,尽付汝带去。汝弟年幼,故未令知,临行时托言就医,数日即归。俟我远去,告知其故,禀闻祖父可也。”这番语重心长的话,充满母亲的慈爱。沈复夫妇启门将出,逢森忽大哭,曰“我母不归矣”。“当是时,余两人寸肠已断,不能复作一语,但止以‘勿哭’而已”,“解维后,芸始放声痛哭。是行也,其母子已成永诀矣”。这一段生离死别的描写,将母(父)子(女)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书中还以较多篇幅描写了友情。沈复自称“多情重诺”,他为朋友借贷作保,结果朋友挟资而逃,他承担了偿还债务的责任,辛辛苦苦地卖书画还债。他在扬州时,自己生活相当拮据,朋友张禹门度岁艰难,就将为移柩安葬妻子而积蓄的二十金倾囊借之。

   艺术特色

   《浮生六记》继承了从《金瓶梅》到《红楼梦》的写实传统,真实描写了作者夫妇生活起居,男女情事,悲欢离合。正因为作者所写都是普通人所熟悉的事情,才使广大读者感觉真实可信。作者严格遵循“记其实情实事”的原则,记事不夸张、不虚饰,如作者写陈芸的外貌,并没有那些“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之类的陈词滥调,在赞赏她“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的风韵神采时,又写她“惟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作者如此描写陈芸外貌的缺陷,并未损害她的形象,反而显得更真实可爱。作者写陈芸喜爱文学,通过自学能识文断字,并“渐通吟咏”,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但并不像才子佳人小说中描写的才女,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而是“仅有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中国古代的文章,尤其是小说,描写的人物多是性格单一的类型化人物,好人毫无缺陷,坏人一无是处,沈复笔下的陈芸,不是理想化的虚构人物,而是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作者所写,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并无一点虚构幻想。即使写陈芸回煞这样带有迷信色彩的事情,也只是如实记录所见所闻,并无任何虚妄之词。

   《浮生六记》采用板块结构,各卷按内容分类,都有明确的主题。每卷叙事以时间为序,而各卷的安排也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闺房记乐》从沈复夫妇幼年写起,以乾隆六十年(1795)陈   芸与憨园结盟为止。《闲情记趣》时间线索不分明,主要写乾隆五十七(1792)、五十八年(1793)寄居萧爽楼情景。《坎坷记愁》从乾隆五十年(1785)沈复夫妇新婚离别始,至嘉庆十年(1805)沈复人石琢堂幕止。《浪游记快》从乾隆四十二年(1777)沈复游山阴开始,至嘉庆十一年(1806)沈复游济南结束。按照时间先后安排板块结构,叙事集中而条理分明。全书采取板块结构,内容有重复处,则学《史记》互见法,此简彼详,彼此互补。如《闺房记乐》提到“时余寄居友人鲁半肪家萧爽楼中”,而寄居萧爽楼具体情形,则详见于《闲情记趣》。《闺房记乐》写陈芸与憨园结盟,最后说:“后憨为有力者夺去,不果。芸竞以之死。”憨园负情,嫁人豪门,陈芸因此血疾大发诸事,皆于《坎坷记愁》中补叙。此书记事头绪繁多,但始终以陈芸为中心,围绕“情”“趣”二字展开。如写南园之游,从陈芸租借馄饨担解决冷饮问题开始,最后以“非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束。,写萧爽楼文会,也以“惟芸义为官卷,准坐而构思”收结。写星澜月下画兰影,则落笔到“芸甚宝之,各有题咏”。如此结构,叙事形散而神不散,此为散文写作之要领。


5.作品评价

  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呢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然其时代已距今近矣。

  ——历史学家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的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竞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古典文学研究家俞平伯:《重刊(浮生六记)序》

  《浮生六记》一书,继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之后,开创了家庭文学小品之光辉范例。它的文学价值相当高。

  ——古典文学研究家陈毓罴:《(浮生六记)研究·自序》


6.作品影响

  文学影响

   自首次刊行以来,《浮生六记》就收到学者、作家们的欢迎。中国现代文学家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 

  衍生作品

  2008年,《浮生六记》被改编成同名京剧,全剧讲述的是清朝嘉庆年间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故事,由谭正岩、窦晓璇以及张凯、张云两组演员演出。 

  2018年七夕,由苏州好端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在清代苏州文人沈复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同名昆曲首演。 


推荐好书声明:本站不存储任何资源,下载链接均指向官网或第三方平台,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仅为方便书友分享!如对以上内容有异议或建议,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支持!

金色梦乡 国史大纲